《古生物学》是用化石和古老生命痕迹进行生物学研究、探讨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历史、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科。近年来现代古生物学与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等进一步交叉融汇,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自然科学重要一环。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地球生命起源及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从大时空尺度背景更好地理解古生物学知识及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化和发展。通过介绍国际古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与仿生古生物学等交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紧跟国家“四新”建设导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基础性知识与当今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在学习生命漫长演化历程与地球重大地质事件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物种“兴”“衰”与生态环境演替的关系,体会其蕴含的深邃自然哲学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00:04:21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专题一 古生物学基础
专题二 各时期代表化石
专题三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专题四 克苏鲁的后花园——奥陶纪的海洋
专题五 抢滩登陆——脊椎动物向陆地进军
专题六 蚍蜉撼大树——昆虫与生态系统
专题七 飞龙在天——挑战天空的龙族后裔
专题八 “大灭绝”
专题九 前寒武时期的地球及生命的起源
专题十 古植物学和植物演化
专题十一 哺乳动物-祖先的征程
专题十二 中生代重要化石库及生命演化
专题十三 新生代重要化石库及生命演化
包童
博士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助理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4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地球科学系; 2020年于波恩大学取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以中生代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和缅甸琥珀生物群发现的鞘翅目昆虫化石及部分新生代化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古生物学、昆虫埋藏学和地层学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Plants、PNA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等期刊,并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知名媒体报道,“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入选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作为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包童承担了本科专业课程《古生物学》《生物拉丁文》和研究生课程《地史与古生物学》等教学任务,坚持思政导向并积极推进课程创新改革,获得广泛好评。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设《国家公园》《艺术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公选课,面向各专业学生,生动介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与新举措。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将所取得的优秀经验进一步推向社会,与广州市科技馆等单位联合举办一系列自然科学主题科普活动,惠及更广大青少年群体。
获教学奖项:
1.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暨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特等奖),《古生物学》;国家级三等奖
2. 2021年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优秀微课二等奖,《生命派对——寒武纪大爆发》
3. 中山大学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一等奖,《古生物学》
4. 中山大学首届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课程基本数据(根据所选学期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