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
  • 课程概述
  • 课程设计
  • 课程视频
  • 课程图谱
  • 教学资源
  • 课程考核
  • 课程评审
  • 教师团队
  • 课程背景
  • 课程目标
  • 课程设计原则
  • 课程特色
  • 课程知识逻辑
  • 课程计划表
教师团队
课程背景
恢复生态学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具有重大社会需求。有效地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依赖于恢复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恢复人才的成长。本课程系统性地总结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与机制、生态恢复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按照不同的恢复对象、退化程度和空间尺度分别介绍了生态恢复实践的恢复模式和成功案例。阐述了恢复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从更高层次阐明恢复生态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程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3)培养学生应用有关生态学理论思考与解决实际生态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广泛参与和思考;

(2)启发式教学原则:授课过程中避免平铺直叙,尽量举例说明各个知识点;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避免空洞讲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课程特色
《恢复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课程特色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学科融合: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结合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气候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理解生态系统复杂性的视角。 2.案例研究:生态学课程中通常会包含大量的案例研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生态原理和环境管理的复杂性。 3.互动性学习: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工作,通过互动式教学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创新思维。 4.理论与实践结合:除了基础的理论教学,课程还重视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和野外考察,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态研究和环境管理中。


课程知识逻辑
本门课程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层次系统讲授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首先讲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其次在生物个体水平上探讨光、温、水、土等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然后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生物群体水平上进一步阐述相关理论,包括种群基本特性与动态、物种的生态对策、群落组成及结构与动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最后讨论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在各个知识点的讲授中列举大量实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课程计划表

第一章 绪论

课时目标:了解恢复生态学作为国际前沿学科及社会重大需求学科的重要意义及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学科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

1.1恢复生态学的学科意义

1.2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及学科发展阶段


第二章 退化生态系统

课时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掌握退化生态系统的涵义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2.1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与退化原因

2.2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

2.3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


第三章 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课时目标:掌握生态恢复的重要基础理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3.1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

3.2自我设计的生态恢复理论

3.3人为设计的生态恢复理论


第四章 生态恢复的技术背景

课时目标:掌握恢复生态学的目标、原则、程序、技术体系以及其相关延伸。

4.1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

4.2生态恢复的程序

4.3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

4.4生态恢复的模式、方向与评价

4.5生态恢复的社会生态学信息


第五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课时目标:了解各类生态系统生态退化的恢复方式

5.1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5.2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5.3退化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

5.4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

5.5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修复

5.6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况

5.7入侵地的生态恢复


第六章 被破坏地的生态恢复

课时目标:了解各类被破坏地的生态恢复方式

6.1废弃矿区和采石场的生态恢复

6.2侵蚀地和沙漠化地的生态恢复

6.3自然灾害导致破坏地的生态恢复


第七章 景观、区域及全球尺度生态恢复

课时目标:了解生态恢复的各个尺度以及其区别和联系

7.1生态恢复的宏观尺度及其推绎

7.2景观尺度上的生态恢复格局与过程

7.3区域尺度上的生态恢复

7.4全球变化的概况

7.5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


第八章 受胁迫种群和生境的生态恢复

课时目标:了解受胁迫种群和生境的生态恢复方式

8.1受胁迫种群的保护与生境的生态恢复概述

8.2受胁迫种群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与生境恢复的整合

8.3遗传多样性的恢复


第九章 城市地区的生态恢复

课时目标:了解城市地区的生态恢复方式

9.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导致退化的主要生态问题

9.2退化城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9.3城市森林的生态恢复


第十章 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课时目标:了解生态恢复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不同角度的作用

10.1生态恢复的社会学

10.2生态恢复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10.3生态恢复的经济学


请保持摄像头和麦克风打开

《恢复生态学》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具有重大社会需求。有效地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依赖于恢复生态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恢复人才的成长。本课程系统性地总结了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与机制、生态恢复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方法,并按照不同的恢复对象、退化程度和空间尺度分别介绍了生态恢复实践的恢复模式和成功案例。阐述了恢复生态学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从更高层次阐明恢复生态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